- 产品参数
- 图文介绍
- 企业简介
- 企业地址
海德斯路咸安坊数字孪生平台是武汉市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创新示范项目,由武汉市历史建筑保护研究中心指导,武汉海德斯路科技有限公司主导建设。该平台以汉口百年里份建筑“咸安坊”为实体对象,通过融合多源数字化技术,构建了高精度三维数字孪生体,实现历史建筑存档、动态化管理和活化利用。以下是其核心功能与技术特点的详细解析:
一、平台建设背景与意义
咸安坊作为武汉典型的石库门式里份建筑群,承载着城市近代历史文化记忆,是武汉285处历史建筑之一。传统纸质档案难以满足修缮保护中的精准数据需求,而数字孪生平台通过1:1实景复制,将建筑结构、材质、空间关系等转化为可量化分析的数字化资产,为保护工作提供“动态底图”。
二、核心技术实现
平台采用多技术融合路径,攻克了历史建筑密集区数据采集难题:
1、三维数据高精度采集
(1)倾斜摄影与贴近摄影:针对咸安坊周边高楼遮挡、内部塔吊作业等复杂环境,规划多航高航线,获取地面分辨率优于2厘米的实景模型,覆盖建筑远景与中景。
(2)三维激光扫描:对84个测站进行毫米级扫描,生成32GB点云数据,精准复刻建筑立面细节及室内结构,尤其适用于狭窄巷道和窗台等隐蔽部位。
2、多源数据融合与建模
(1)融合倾斜摄影模型、激光点云、BIM模型及人工精修数据,生成6套三维模型并优化选取成果。
(2)人工干预修饰:针对树木遮挡、模型破洞等问题,进行几何修补与纹理贴图优化,提升模型完整性。
3、单体化建模与数字档案
对典型建筑进行全要素BIM建模,精确还原结构尺寸,形成2套数字档案及1套室内外一体化BIM模型,支持构件级查询。
三、核心功能解析
1、建筑信息的数字化存续与追溯
(1)多源数据融合:平台整合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BIM模型等技术,对咸安坊进行毫米级精度数据采集,构建包含建筑结构、材质、纹理等信息的数字化档案。支持OSGB、LAS、FBX等20余种数据格式,打破传统数据孤岛。
(2)全息化存档:通过点云数据与实景三维模型叠加,实现建筑现状的“数字存档”。用户可随时调取任意历史时期的改造模型,例如对比2022年修缮前后的立面细节,为决策提供可视化依据。
2、施工进程的动态监控与协同
(1)四维进度管理:平台将BIM模型与施工计划关联,通过时间轴模拟展示工程进度。管理人员可实时查看某栋建筑的结构加固进度,或对比实际施工与计划的偏差。
(2)多方协作平台:业主、设计师、施工方可通过同一平台标注问题。例如设计师上传新方案后,系统自动生成与既有模型的冲突检测报告,减少沟通误差。
3、建筑功能与文化的沉浸式展示
(1)空间语义解析:平台不仅还原建筑形态,更通过BIM模型解析空间功能。用户点击模型中的某扇门,可查看其历史用途变迁;进入虚拟展厅,可浏览咸安坊曾居住的名人轶事。
(2)交互式漫游:支持VR设备与手机端访问,用户可“走进”1930年代的咸安坊巷道,感受石库门建筑的空间韵律,为文化传播提供新载体。
四、平台创新价值
1、保护效率提升
传统修缮依赖纸质图纸,数据核对耗时易错;平台直接提取三维模型数据,降低90%以上人工核查成本,设计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2、多维度活化利用
(1)文化传播:云漫游功能公众开放,增强历史建筑可及性;
(2)商业开发:精准空间数据助力招商定位(如店铺布局优化);
(3)学术研究:提供建筑形制、材料演变的数字化分析样本。
3、城市级数字孪生基础
平台兼容CIM(城市信息模型)、实景三维中国等标准,为武汉历史建筑集群纳入智慧城市系统提供接口。
总结
海德斯路咸安坊数字孪生平台既是历史建筑的“数字基因库”,也是多主体协同的保护管理工具。其价值不仅在于留存了石库门建筑的毫米级风貌,更通过动态数据驱动,为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与“可持续活化”建立了技术范式。随着数字孪生技术与历史保护的深度结合,此类平台或将成为文化名城守护的标配基础设施。
- 产品参数
- 图文介绍
- 企业简介
- 企业地址